病名:社交焦虑障碍
临床症状:
主要表现为主动回避恐惧的社交活动或情境,典型场合包括会见陌生人、在他人注视下说话等,有脸红、出汗、心跳加速等躯体症状。目前暂未确认有共病其他精神障碍。
诊疗方案(待定):
推荐个体认知行为治疗、短程精神动力学治疗,建议按抗抑郁方案给药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患者己:
病名:做作性障碍
临床症状:
表现为有意撒谎或欺骗他人,即使没有明显外部犒赏,欺骗行为也显而易见。病程多为间歇性反复发作。动机模糊不清,推测可能于病人自身的防御机制、不良的自我认知及过度依赖的特质相关。
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案,建议治疗师给予共情式和问题解决式的反馈,后期规律随访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患者庚:
病名:受虐症
临床症状:
患者会主动对自身施加肉体上或精神上的痛苦,通过被羞辱、被殴打、被捆绑或其他受苦的方式得到满足。没有明显的其他精神活动异常,但存在疑似分裂型人格障碍的早期症状,承认除对自己施虐以外,生活里“几乎没有可体验到愉快的活动。”
推荐药物治疗(例如氟西汀和舍曲林)、心理治疗及深部脑刺激。但药物治疗主要在于消除焦虑情绪,应遵循个体化原则。鉴于患者异能血脉的特殊性,对疼痛的阈值会逐渐提高,建议尽快安排治疗干预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患者辛:
病名:去抑制性社会参与障碍
临床症状:
具体表现为超出了社会预期的、亲疏不分的社交行为模式,无法区分朋友和陌生人,在与陌生人亲近和互动的过程中很少或一点都不害羞,缺乏适当的社交和身体界限,而且在情感上“过于聪明”,寻求关注。他们的“友好”经常被对方描述为不舒服。
由于患者童年时期持续性缺乏由照料者提供的安慰、鼓励和喜爱等基本情感需求,因此导致社交模式出现了明显且持续的“去抑制性”,而非一时冲动所致。
主要治疗方法以心理干预为主,包括游戏疗法和创作性艺术疗法,治疗目标是促进患者的多感官体验、增加交流,让患者学习社交技巧、感受情绪并进行自我探索等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患者壬:
病名:附体-恍惚障碍
临床症状:
患者在某个时刻或某一阶段,会出现不由自主的意识状态的显著改变,认为自己已经被妖魔的魂魄所寄宿,自我身份认同亦受到对应的影响,伴随着不由自主的、通常被患者体验为“被妖魔的魂魄支配”的行为或动作。
目前暂无有效治疗方法,可单独或联合使用暗示-催眠、认知行为治疗、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、家庭治疗、团体治疗、完型治疗、危机干预等方式进行尝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