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越缺粮了!
山越虽然也会自己耕种,但这时候南方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,这可是水稻耶,而山越住在山里呀。
这时候的耕耘技术没办法在树木林立的山里开辟太多稻田的,而山越有三十万人,所以如今的山越还没办法做到粮食自给自足,这也是山越时有叛乱的根本原因。
叛乱是会死人的,如果不是为了生存,他们也不会时常叛乱。
缺粮是山越这次叛乱规模巨大的主要原因,因为缺粮了,又碰上了他们认为的天赐良机,所以一窝峰都出来攻打郡县,为的是夺得大量的粮食。
明知有危险,却还是不退,怎样都要抢得粮食而归,这不是缺粮是什么,难道还真以为是“常回家看看”吗?
在孙翊判断出这一点后,孙翊立马就下了一个决定。
孙翊密令各地镇守的将领,趁着夜晚时纷纷出城抢割还未成熟的水稻。
孙翊的密令传到各地的时候,各位将领还以为是孙翊回来了,要对山越发动反攻了,一个个都很兴奋。
这段时间以来,孙翊严令他们不许交锋,他们在忠诚的执行孙翊的命令的同时,心中都憋着一团气,而这团气在得知庐江大胜后更强了。
结果打开孙翊的密令一看,却是让他们去收割刚刚播种的水稻,众将纷纷不解,这是什么骚操作?
不过现在孙翊的威望已经今非昔比,虽然不理解,但各地将领还是忠实的执行了孙翊的命令。
于是乎,在几天内,镇守各地的将领们各自领着手下兵卒,在夜晚时趁着夜色打开城门,却不是为了夜袭远处的山越军营,而是为了收割城外稻田中的还未成熟的水稻……
平时拿横刀的手如今拿镰刀,
还干的挺乐此不疲的。
在各地的山越白天起来后,就有人发现了城外的稻田如今已经是空荡荡的了,那本来代表生命的幼稻全部都不知所踪,一根草都没留下。
各地的山越头领得知这个消息后,顿时牙龇欲裂,立马组织起攻势向眼前的县城攻去,发泄着心中的怒火。
杀千刀的孙军,
你们太狠了!
孙翊后来在皖县收到了各地将领对割稻一事的奏报,在知道山越的反应后,孙翊就知道自己做对了,自己的判断也没错。
山越的确缺粮,不然不会对那些水稻幼苗那么在意。
本来山越是打算过一段时间还打不下来县城,就把城外的这些稻田里的幼苗都收割走。
这些幼苗虽然还没成熟,但至少还能充饥,至少还能为自己留一条退路。
但这如今唯一的一条退路,已经被孙翊活活堵死了,孙翊一根稻草都没给他们留下。
孙翊为什么要这么做?
因为孙翊不怕山越跟他硬碰硬野战,怕的就是山越逃回山里,这样的话,数十年难得一遇的机会就会错过了。
现在孙翊命众将坚守县城不让山越抢到一颗粮食,又将幼稻全部收割堵死了山越的退路,就是在告诉他们,
要么和我战,
要么活活饿死。
孙翊就是要逼山越与他在江东大地上进行决战!
山越就算忌惮江东兵马的野战能力,但是他们还有选择吗?
就算他们怕死,但是山中他们的妻儿还在等着他们带粮食回去,他们能逃避吗?
答案是显然易见的。
尽管已经做到这一步,但孙翊还是不敢大意。
他将山越逼到死角,这的确能够阻止山越逃回山里,只能和自己一战。
但这一战对于山越而言是背水一战,所以此时他们的战斗意念是很强的。
所以孙翊一直待在皖县不回吴县。
因为一旦孙翊回吴县了,那释放出的信号就是,江东与山越的决战开始了。
这一点山越知道,江东众臣也知道。
孙翊迟早要回吴县,但不能太快回,如果他马上回去了,那不就是正好撞上了气势如虹的山越军,那时候胜败可就不好说了。
而且山越的兵马还比江东的多。
孙翊在等山越的气势下落。
虽然现在山越是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,士气很高,但凡事都有个顶点,到达顶点之后就是衰落的开始。
孙翊拖延时间不回吴县,就是拖延与山越决战的时间,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,随着时间的推移,山越的士气就会慢慢下落。
因为他们毕竟缺少粮食,这一点如勾魂锁链一般一直在暗中影响着他们。
反观江东这边,如今孙翊的威望在与日俱增,身为江东之主,他的威望是会影响江东的士气的。
近来有很多将领纷纷请战,这就是一种表现。
面对将领的请战,孙翊都留中不许,这就等于在压着他们,他们心中战斗的意念只会越来越强。
就算压弹簧一般,压的越久,最后反弹起来就会越有杀伤力,孙翊不回吴县,也是为了在养江东将士之气。
到时候到了一个合适的点,山越已经气竭,反观江东将士就如出笼的猛兽般气焰高涨,彼消我长,这就是胜机。
再加上将领,指挥,训练,粮草供应等战争因素全都是江东方面占据优势,而且江东还有城池作为依托,这多种因素影响之下,就算山越人数众多,那又有何惧?
打仗胜败的决定性因素,往往不单单是人数。
况且孙翊为了以防万一,手中还有一个王牌没用。很多战斗的胜负手,其实是在开局前就已经定好的了。
身为一个优秀的知兵者,要有足够敏锐的目光,冷静的分析一切战争中的要素。
然后在这纷杂繁乱看似对自己很不利的战况中,找出那稍纵即逝的一缕战机抓住他,最后
只手间颠覆战局!
这就是庙胜。
现在孙翊差的只是何时回吴,收获成果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