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息传到点将台后,尼堪和阿巴泰对视一眼,皆感受到对方心中怒火和滔天杀意。
多尔衮在帅帐前望着西山方向久久,然后返回帐内坐下,看着面前的一个年轻人:“此番若能入关取了明廷,便放你回朝鲜”。
年轻人脸上一喜:“明廷早深陷泥潭难以自拔,摄政王文韬武略,此番必然能取代大明坐拥天下!”
多尔衮嘿嘿一笑:“待到那时本王论功行赏,你朝鲜炮兵在前年之战功不可没,此番还需再接再厉,待我大清取了明廷天下,你便是朝鲜王”。
年轻人立刻俯首谢恩。
没错,年轻人便是年仅二十岁的朝鲜昭显世子(相当于明朝太子)七年前大清入侵朝鲜把他和其弟凤林大君(相当明朝王爷)掠为人质,平日软禁在沈阳,战时带在军营,倒不是怕他跑了,而是以此施压朝鲜借兵攻打大明。
在松锦大战时,皇太极就把他兄弟俩随军软禁,朝鲜不得已遣炮兵协助清军攻打明朝,朝鲜炮兵刚开始感恩当年明朝抵挡丰臣秀吉的入侵,不愿意打明军,战时往往发空炮,故意打偏或者朝火药里故意加水等等。
后被清军发现后斩了不少人,又令满军穿朝鲜兵服装轰击明军,让明军痛恨朝鲜兵,甚至出现杀朝鲜兵的赏银远远高过清军的情况。
之后,朝鲜兵也就破罐破摔了,开始真心协助清军,在松锦大战时候立下汗马功劳。
而昭显世子李汪(同音同意打不出那个字)一开始国破家辱加上又是大明的藩属国,当然是痛恨大清的了,但十三岁就被掠人质,七年间清朝有意拉拢,早已在他心中种下了另一颗种子,开始亲清成了二鬼子,这也是为何在大清入关后第二年放他回朝鲜后,他爹毒杀他的真正原因。
李汪被掠七年,中间有两次回国归省,每次回去时都是他长子代做人质,一次是四年前,一次是今年正月,此番刚回来就随多尔衮出征,同行的还有的他的朝鲜炮兵。
多尔衮在帐中给小李子画大饼,实则心思还在西山,差不多一炷香功夫过去了,怎么没点消息传来,心下有些着急。
却在这时一骑来报,尼堪遣兵二百入山不久,闻杀伐声,后久侯不出,遣人查探,行数里后在谷口见两百尸体堆积如山……
多尔衮震怒不已,立刻提兵两千亲至西山。
尼堪和阿巴泰料定山中明军不会那么轻易让他们进去,少不得一番厮杀,但却没料到结局是一场屠杀。
两百余人,一个没出来,全部被杀,尸体残缺不全堆积如山,把谷口堵得严严实实,去山中查探的清军回来汇报时两腿一直抖个不停,何曾见过如此惨无人道的杀戮!
明军何时变得如此残忍残暴,不得而知。
但他成功把清军的大佬们激怒了,那种可平天地的雷霆之怒。
震怒之下,尼堪亲自领兵一千入山,阿巴泰坐镇山外又令散兵从险峻之处攀登探路企图迂回围攻。
大军刚入山不久,多尔衮便领军到了山脚点将台,阿巴泰近前把前后详述一遍。
多尔衮脸色铁青,能在那么短时间内,几乎没什么大动静把两百人吃的干干净净,只有一个可能,兵多将广,山中伏有重兵。
阿巴泰深以为然,因为先前他听到零星火枪声,响起前几日伏击他数千火枪手不由浑身一颤,原来真的躲在山中。
但他们是如何生存的?
多尔衮现在不关心这个,只关心他们将要怎么死!
天黑之前必须进山剿杀这支明军,否则天一黑,前功尽弃,多尔衮下了死命令,又加派人手,从其他地方攀山开路,一时间漫山遍野皆是清军身影。
就在这时突闻远处鼓声大震,却让多尔衮一惊,宁远城上的明军竟然开始擂鼓,声若雷鸣,遥传十余里。
怎么滴,要趁机出城开打么?
怕你个求,多尔衮正憋着一肚子火无处发泄,恨不得和吴三桂厮杀一场呢,见其擂鼓,又担心城中明军趁机偷袭,随即传令三顺王之一的尚可喜把他的天助军出营在宁远城西布阵!严防城中吴三桂异动。
当年得知尚可喜投降,皇太极大喜高呼,天助我也,随即命其军为天助军,这支人马在尚可喜的带领下,可谓战功赫赫,手中沾满了明军的昔日同胞手足的鲜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