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轰轰轰……”
荒村的驻军营地外,不时的响起一声声炮响。
沈浪和几位军官皆是拿着望远镜仔细的观察着炮击效果。
一旁,一个穿着朴素,面容沧桑,有些消瘦中年人,难掩紧张忐忑的心情。
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,甚至他一家之后的命运了。
此人就是当初发明砂型铸造法的吴铁生,现如今京师第一铸炮厂的技术工程师。
京师第一铸炮厂的建造还未完工,但沈浪的时间很紧,没时间等到铸炮厂建好之后再铸炮。
于是便在附近给吴铁生找来了几间大房子,条件虽然稍显简陋,但开炉铸炮还是可以进行的。
经过这段时间夜以继日的努力,吴铁生带领一群精心挑选的能工巧匠,终于用砂型铸炮法铸造出了两门火炮。
而且按照沈浪提供的技术改进及要求,用的燧发机。
再用新制造出来的水力卧式膛床给炮膛拉了膛线,而且还是螺旋型膛线,是名副其实的线膛炮了。
这两门前膛燧发炮有两种口径,分别是95毫米和120毫米。
95毫米口径用的18斤的炮弹,作为野战炮使用。
120毫米口径用的36斤的炮弹,作为攻城炮使用。
放弃了球形炮弹,改用的是锥形炮弹,这也是该炮炮弹比口径相仿的红夷大炮炮弹更重的原因。
因为有膛线的加持,需要装填的发射药也大幅减少,精度和射程更不是红夷大炮可以相比的。
在刚才的测试中,在五百米内,几乎不要计算什么弹道,直线瞄准就可以精准命中目标。
95毫米口径的火炮,有效射程可达一千五百米以上,射程超过三千米。
增加装药量,射程还可以继续提高到四千米。
120毫米口径的攻城炮,有效射程超过两千五百米,射程甚至可以达到五千米以上。
皆是远远的超过眼下最先进的红夷大炮,但是在重量上却又更加轻便。
红夷大炮普遍重量在一吨以上,也就是一千公斤以上。
而这门95毫米口径的野战炮,重量只有六百多公斤。
120毫米口径的攻城炮,重量也不到九百公斤。
两门炮经过测试,达到现在这种水平,沈浪还是满意的,吴铁生也较好的执行了他对于技术的改进。
其实,改进的不仅仅是火炮本身,沈浪根据史料和后世的技术发展,对炮架和炮车也进行了不小的改进。
炮车用的两轮车,非木制,而是全金属制。
车架后面有一条长长的尾撑,尾撑套上牲畜就可以拉动,是一种畜力牵引模式,和后世的机械牵引很像,便于机动。
而且,火炮发射时,两侧的车轮和炮架后的尾撑可以形成相对稳固的三角支撑,以便更好的稳定炮身,使精度更加准确。
火炮的仰角则可以通过炮尾下方的一个螺杆进行调节,但方向射界还是只能转动炮身来进行调节。
不要小看沈浪这种对炮架与炮车的改进方式,火炮能否精确的调整射程往往不是依赖火炮自身,而是需要靠炮架来解决的。
而这恰恰是大明眼下的短板,大明用于野战的火炮,几乎都是小炮。